close

    漫步羅東小鎮,經過一間尋常的診所,透明玻璃落地窗,七零年代大量出現的米白圓弧型的掛號處,掛號小姐就坐在方框裡面。

    小時候我幫阿嬤到新港街上拿藥時,就有這樣圓弧的窗子,依例裡面坐個包藥的小姐。小小的新港就廟後的【洪診所】、【董診所】,是全鄉十六村鎮應該無一成人不識的「名醫」,因為也沒得選。

長年需要服藥的阿嬤,輾轉了幾個醫師,看了好長一段時間的醫師,後來成為全國有名的「小鎮醫師」陳錦煌,多年後在台北的政治場合見到他,遠遠的望著,於我,那是屬於與阿嬤的連結,不想參雜其他。

   也許是這樣的童年經驗,對小鎮診所,特別有親切感。在羅東,瞥見診所牆上的圖有點意思,李鏡明診所入口一.jpg  

用毛筆寫的詩,不是唐詩宋詞,而是新詩,下端還立個卡片寫著「李榮春文學館開幕茶會」,心想也許可到文學館逛逛。推開門問了掛號小姐文學館怎麼走,小姐沒有立即回答,反而轉頭大喊「李醫師!有人問文學館。」記憶中小姐都是用這種音量喊病患叫號。

   有人從診間出來,原來李榮春是醫師的阿伯,醫師李鏡明醫師.jpg  就站在架上一排李榮春全集前,娓娓說著阿伯的文學心志,為文學而遭致親人反對,週遭蔑視、不被理解的苦楚,他說他也是在阿伯過世後,整理出他的文集,才驚覺如此珍寶被忽視,他說他的文學成就被認為與某某同等,一個俄國作家名字,但記不起來。

   談著談,醫師娘拿著小提琴經過,醫師娘幫我和醫師拍了照片,説了簡慢抱歉之類的話之後,開始幫小提琴調音。醫師熱心的拿出了一些文集,他說中國時報的記者某某,翌日會到他診所,沒說自己幹過記者,繼續聽著落寞文學家的故事,

差不多該移動了,他拿出一落他寫的序文,在上面提字,還寫下了手機號碼,他說「要玩宜蘭問我就對了,下次來打電話給我。」

   離開診所,對陌生人的慷慨,如斯。充滿的溫暖,一直沒有寫張卡片給李醫師致謝,是自己失禮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